乌兰察布历史介绍

乌兰察布名称由来与变迁:

战国时,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是赵国和匈奴的领地。秦并六国后,在原来赵国的地域设置了云中郡、代郡、雁门郡。秦亡后,匈奴占据了这里的大部分地区,并于西汉时在四子王旗境内建立了中部单于庭。北魏前夕,乌兰察布的大部分地区为拓跋鲜卑所据有。隋唐时,为突厥和隋唐交替管辖。宋、元、明、清历代,这里都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先后有契丹、女真和蒙古等。元代,在今集宁区建立了集宁路,成为集宁一名的由来。民国三年(1914年),乌兰察布盟六旗属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民国十七年(1928年)09月17日,国民党南京政府将察哈尔、绥远等特别行政区改为行省后,乌兰察布盟仍属绥远省管辖,并将原察哈尔特别行政区管辖的丰镇县、凉城县、兴和县、陶林县、集宁县划归绥远省。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正式撤盟设市。


乌兰察布历史文化:

乌兰察布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文明史,是中国古代北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草原丝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孕育出了瑰丽夺目的察哈尔文化和杜尔伯特文化。大窑文化遗址是中国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化德县裕民遗址填补了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空白;岱海文化遗址群处于同期文化领先水平,被考古学家赞誉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元代集宁路遗址,是欧亚茶驼古道、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货物集散地,见证了昔日“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灿烂辉煌。

3 2023-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