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
西双版纳位于北纬21°10′—22°40′,东经99°55′—101°50′,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北部边沿。面积有19124.5平方千米,东北、西北与普洱市接壤,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南面东西两侧靠近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干季从当年11月到次年4月,湿季从5月至10月。西双版纳境内河流属于澜沧江水系。有大小河流2761条,河网总长达12177千米,河网密度0.633平方千米。全区水资源丰富,总量达145亿立方米。
西双版纳州的民族宗教:
2021年末,全州常住总人口130.6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70万人,占常住总人口的48.0%。世居着傣、汉、哈尼、彝、拉祜、布朗、基诺、瑶、苗、回、佤、壮、景颇13种民族。户籍总人口101.8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2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77.9%。傣族33.4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2.9%;哈尼族21.15万人,占20.8%;拉祜族6.18万人,占6.1%;彝族5.90万人,占5.8%;布朗族5.25万人,占5.2%;瑶族2.36万人,占2.3%;基诺族是我国最后一个被国务院批准的民族,有2.57万人,占2.5%。
西双版纳人文景观:
截至2021年底,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1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1个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市、18个A级旅游景区(4A级以上景区13个)、4个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级、3个省级)、1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4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特色旅游城市、2个省级旅游强县(市)、9个省级旅游名镇、18个省级旅游名村、2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云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科技旅游基地、1个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观测点。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热带雨林、观赏植物、野生动物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西双版纳种类齐全、全天候和常年性的丰富旅游度假资源,西双版纳州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启旅游业,是中国最早开发旅游业的民族地区之一,景洪市成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西双版纳风俗民情:
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基诺大鼓舞、傣族泼水节、傣族服饰、布朗族弹唱、傣族女子服饰。
西双版纳美食特产:
西双版纳菜:傣味酸肉、舂木瓜、傣族烧鱼、勐海竹筒鸡、傣味炸牛皮、蒸脑花、酸笋煮螺蛳、肉炒芭蕉花、香茅草烤鸡。
西双版纳小吃:菠萝饭、香竹烤饭、毫崩。
西双版纳名人:
刀文、柳天伟、刀林荫、陈雄勋、征鹏、张志华、朗确、刀美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