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名称由来与变迁:
秦昭襄王元年(前306年),赵武灵王在阴山下筑长城,并设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县境。西汉汉武帝时,在河套地区兴建了一批军市,今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塔利村(旧称“塔布陀罗亥”,蒙古语译音)就留有西汉时期的土城遗址。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在北方兴起(其早期都城“盛乐”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40千米的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盛乐经济园区西)。唐代呼和浩特一带是突厥人的活动范围。元朝建立后,丰州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明洪武元年(1368年),元亡明兴,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往岭北地区,明朝在漠南地区先后设置了卫所40多处,分别为十三大塞王辖区,当时呼和浩特属晋王辖区,为东胜卫所在地。清初,三娘子城焚毁。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包围了原城东、南、西三面。民国三年(1914年)建立绥远特别区,绥远都统驻归绥。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战,镇守着边疆,为防御沙俄入侵,保障驿站畅通,维护边疆安宁做出了贡献。民国时期,岭西地区曾于1912-1920年实行地方自治,脱离黑龙江省。东北沦陷时期,岭东为兴安东省,岭西为兴安北省,均直辖于伪满洲国。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岭西地区建立呼伦贝尔自治省政府,在岭东地区建立纳文慕仁省。1949年4月,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称呼伦贝尔纳文慕仁盟,简称呼纳盟。2001年10月10日,撤销呼伦贝尔盟设立地级呼伦贝尔市;撤销县级海拉尔市设立海拉尔区。
呼伦贝尔历史文化:
呼伦贝尔人文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狩猎、游牧民族的重要发祥地,曾经生活过鲜卑、契丹、女真等许多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