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名称由来与变迁:
亳(bó)州,简称亳,古称“谯(qiáo)城”。炎黄时代,帝喾(黄帝曾孙)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商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在亳立都190年。自秦时置谯县以来,历经朝代更迭,大都系州、郡或县建制,其间魏黄初二年(221年)封谯郡为 “陪都”。元至正15年(1355),刘福通拥韩林儿在亳州称帝,建"宋"政权,以亳州为国都,亳州正式成为"三朝"古都之地。
亳州历史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五禽戏、老子传说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棒鼓舞、捻军歌谣、亳州剪纸、庄子传说、蒙城歌谣、卢家笙制作技艺、陈抟老祖心意六合八法拳、高炉家传统酿造技艺、淮北梆子戏、淮北大鼓、清音戏、九曲黄河灯阵、亳州二夹弦、华佗五禽戏、泗州戏(拉魂腔)、大班会、晰扬掌、千年古井贡酒酿造工艺
艺术:武术:亳州地处中原,武风昌盛。乡民多习武,特别是回民练武成风。剪纸:亳州的旧时大户人家闺女出嫁,每件嫁妆都贴有色彩鲜艳、构图新颖的剪纸。高跷:亳州高跷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训练有素的团体。大班会:是由亳州班房衙役创造的一种舞剧。三斗:亳州社会有很多消遣娱乐活动,如斗鸡、斗蟋蟀、斗鹌鹑、踢毽子、听书、听戏、养鸟、养花、下棋、搓麻将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种,被称为“民间三乐”。肘搁:是亳州民间舞蹈的一种,已有数百年历史。二夹弦:又名两夹弦,也称"大五音"。国家非物质文化剧种之一。亳州梆剧:又称“淮北梆子戏”、“安徽梆子”、“土梆子”,是流行于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华佗五禽戏:是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由五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
亳州名人:
商汤、帝喾(kù)、陈抟、华佗、庄子、老子、曹操、曹植、曹腾、张良、许褚、曹丕、曹霸、曹睿、曹真、夏侯惇、夏侯渊、夏侯玄、夏侯光姬、花木兰、张乐行、李敬玄、李绅、孟汉卿、薛蕙、梁巘(yǎn)、姜桂题、马玉昆、张宗禹、卢秉恒、侯宝璋、邓琳琳、仲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