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名称由来与变迁:
巴彦淖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因境内有著名的淡水湖乌梁素海以及众多的湖泊而得名。
夏商西周至春秋,鬼方、猃狁等民族游牧于此。战国时,赵国云中郡管辖达到阴山南,林胡、楼烦等民族游牧于阴山北。秦时,秦九原郡范围达到阴山南,匈奴民族活动在阴山以北地区。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设五原、朔方二郡。东汉末至十六国,南匈奴等民族游牧于此。北魏,怀朔、沃野二镇在境内有建制。唐,初属丰州辖境,后为中、西受降城境域。宋、辽、金、夏,巴彦淖尔地区东境迭次属辽、金国,西境为西夏国属地。元,阴山南属大同路云内州,阴山北属德宁路,统归中书省直辖。明初,分属山西三降城、东胜卫、者者口守御千户所和陕西宁夏卫辖境。清,河套地区属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左翼后旗、右翼后旗地。顺治五年(1648年)设置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今乌加河以北以东)。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设五原厅。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绥远省在后套实行新县制,增设米仓县、狼山县、晏江县和陕坝市镇筹备处。1949年,绥远和平解放。1954年,绥远省撤销,绥远省陕坝专员公署改设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行政区。2003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巴彦淖尔盟和县级临河市,设立巴彦淖尔市和临河区。
巴彦淖尔历史文化:
巴彦淖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草原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传承积淀,留下了阴山岩刻、秦汉长城、鸡鹿塞等历史遗迹,演绎出蒙恬屯垦、昭君出塞、五原誓师、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等动人史话。比较有名的有:被誉为“千里画廊”的5万多幅阴山岩刻,河套灌区2019年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一首《鸿雁》唱响大江南北,一首《天赋河套》唱出巴彦淖尔的富庶和美丽。